學術單位或機構的研究指出,「自律」比智商更能預測一個人未來的學業表現、職涯成就、健康情形等;你不妨仔細觀察,每個領域的傑出人物其實都具備這樣的特質!
天生自律的小孩的確存在,但那只是少數,關鍵在於父母的態度。
不過希望孩子能夠擁有自律性可不能等待老天爺恩賜:「神啊!請賜給我一個凡事自動自發,不用我操心的小孩。」天生自律的小孩的確存在,但那畢竟只是少數,人的自律能力與掌管理性以及決策的大腦前額葉皮質部的發展有關,通常會隨著年紀增長逐步成熟。但這並不意味著當孩子長大了自然就能發展出良好的自律能力,大腦前額葉皮質部的發展是先天基因再加上後天經驗的交互影響結果,父母本身是否重視自律,對孩子的自律發展將會有重大的影響。
培養孩子自律能力的四個步驟:說明、討論、示範、執行。
3-6歲的自律行為表現大致上可分為上述所提到的6大面向,大多時候孩子只需要父母帶著練習幾次就能做得很好,不過有時候不見得這麼順利,孩子有可能會因為動機不高、方法不正確或某方面能力尚不足(例如:情緒管理能力不佳),在自律的養成上頻頻遇到挫折,父母需要多點時間觀察。芮芮過去有段時間,早上起床時總是坐在床上發呆許久,姊姊筑筑已經將自己都打理好準備要出門去學校,她才緩緩起身動作,早上出門就像在打一場硬戰,任誰也受不了。經過了解後,才知道,原來她經常會為了選擇衣服這件事無所適從,所以我花了一點時間這麼做:
一、說明:為什麼早上要準時到學校?遲到會有什麼影響?
二、討論: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讓早上不要再因為穿衣服這件事影響到出門的時間嗎?
三、示範:可以「提前在前一天晚上就將衣服準備好」,我們今天就一起準備隔天要穿的衣物。
四、執行:讓芮芮溝通:「妳有沒有發現提前準備好就不會這麼匆忙了?記得以後每一天自己都要把隔天想穿的衣服、襪子先拿出來放在床邊喔!」
按照這四大步驟徹底執行一段時間之後,孩子發現經由一次次的調整後,自己也從中獲得更多的好處,慢慢的也就不再需要大人的提醒。
善用大腦反饋與懲罰的機制
「做了就會有收穫」,叫做反饋;「不做就會有損失」,叫做懲罰,例如,筑筑與芮芮回到家後將洗碗、寫作業、整理書包這些例行的份內事處理的又快又好,不但獲得媽媽的讚賞,還多了更多時間可以自由安排,此時大腦就會獲得正向的反饋;相反的,若筑筑與芮芮回到家後拖拖拉拉,花了很多時間才處理好份內事,不但可能觸動媽媽的炸彈,還失去了可以玩遊戲的時間,這個結果為大腦帶來了負向的懲罰。人天生有趨吉避凶的本能,小孩也不例外,因此善用大腦反饋與懲罰的機制,讓孩子自己學會管理自己,比起不斷的提醒孩子該做些什麼會有效許多。
別小看這些從生活小事中累績出的自律能力,3-6歲雖然仍處於他律時期,需要大人適時從旁引導,但在這個過程中正是為孩子日後的學齡期紮下深厚的自律學習基礎,未來才有能力為自己訂定學習目標、自我檢視及修正、自我增強及激勵。
本文節錄自:3-6歲在生活中養成學習力 / 作者 米加老師
Comments